1998.10-1998.11 广州市荔湾区妇联常务副主席;1998.11-1999.10 广州市荔湾区妇联主席;1999.10-2000.06 中共广州市花都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;2000.06-2002.01 中共广州市花都区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;2002.01-2006.10 共青团广东省委副书记、党组成员(期间:2003.08-2004.08 参加省第五批高层次管理人才进修班美国加州洛杉矶州立大学学习);2006.10 -2006.12 中共江门市委常委;2006.12 -2011.8江门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;2011.8-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.
独立完成的论文:《衍生型集群: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产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》《管理世界》2005(8)、《企业簇群的创新过程研究》《管理世界》2002(10)、《政企关系演变的实证逻辑——我国政企分开的三阶段假说》《经济研究》1999(11)、《政企关系演变的实证研究》、企业经理角色转换中的激励制度研究——兼论国有企业“官员型经理”向企业家型经理的转变》等。1993年,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1999年,获得广东省第二届优秀青年科学家称号。2001年,获得教育部优秀中青年奖励。2002年,获得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励。
长期从事决策咨询研究,在宏观经济运行、区域发展战略、世界经济和港澳经济等领域中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,并形成较多的研究成果。每年均主持多项省级重大研究课题项目,获得10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优秀研究成果奖。公开发表文章累计超过200万字。兼任广东省委党校客座教授,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特约研究员,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,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,广东省价格协会副会长,广东省劳动学会副会长,广州市政府、佛山市政府、东莞市政府咨询顾问专家。
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,2002年被中组部、中宣部、国家人事部和国家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“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”,2009年入选“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”。长期从事经济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, 曾获得“全国五个一工程”、“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”、“中国发展研究奖”等研究奖项。
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。兼任多所大学教授/研究员。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、中国国际贸易学会、WTO研究会理事、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贸易议程委员会副主席。长期从事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研究,在对外贸易、跨国投资、经济合作、特殊经济区、区域经济合作等领域完成多项重大政策研究报告。
主要从事区域公共管理、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理论研究,“九五”、“十五”两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的主持人,在境内外发表论文和理论文章130多篇。曾获“全国优秀教师”(1989)、“全国党校系统优秀教师”(1995)称号,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、2011年被授予广东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。
长期从事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,在计划和投资体制改革、宏观经济调控、中长期发展政策等领域,都有较深的研究和独到见解。多次参加中共中央全会、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和“八五”、“九五”、“十五”、“十一五”规(计)划的起草工作。2009年4月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。
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。兼任国家粮食局专家顾问,商务部中国政府WTO通报咨询顾问,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;国家质检总局“中国进出口动植物风险评估委员会”委员;中国人民大学、华南理工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;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等。
1983年中山大学本科毕业留校工作。1996年以来,一直在中共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,先后参与了广东科技体制改革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、自主创新、信息化、教育现代化、科技服务业和建设文化大省、科技强省、粤港澳合作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重大课题调研,以及省委、省政府相关政策性文件的起草工作,参与了《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》编制的相关工作。主持或参与承担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课题、省社科规划研究课题等十多项。
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(2009)、中山大学高层次人才(2010)、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(2011);2008-2009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一等奖(论文)、2010-2011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一等奖(著作)。《中国公共政策评论》主编 (2007至今)、《公共行政评论》编委(2008至今)、Journal of Social Policy国际顾问、Journal of Poverty and Social Justice国际顾问;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荣誉教授(2009-2011)、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客席研究员(2009-2011)。